10月初收到一家银行发来的短信,介绍一个为期三年的新产品,说明本金起码需要多少,并指出所标明的固定利率是确保的(guaranteed)。所提供的资讯显示此非投资性产品。再读下去:只限70岁及以下的人士申请。

金融产品设定门槛不稀奇,因精算师自然有他们的精打细算,然而,在70岁已不再是古来稀的21世纪,在新加坡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84岁左右的大环境里,这70后之“禁”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普遍现象呢?制定类似规条的各盈利、非盈利机构在年龄设限方面是否可以与时俱进,重新审视有关规条呢?比如拥有驾车执照的乐龄人士,只要通过体检,便可得以延续执照,没有说一到某个年龄就一律不许再开车。笔者亲戚当中便有近80岁与逾80岁的驾车人士。

收到上述银行短信的前一天,即10月1日,正好拜读了专科医生Kanwaljit Soin特为《海峡时报》撰写的“Ending ageism - the prejudice against one's future self”。那天是新加坡以前的儿童节,同时是国际老年人日;作者呼吁我们的社会要停止年龄歧视;她指出,不少年轻的一辈往往将老年与三个D挂上等号:disease、disability与dependency,即疾病、丧失能力与依赖,而一些老人也因此“内化了”(internalise)这些负面的刻板印象,进而自以为老了,没有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