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庆康:72小时

以前还有实体飞机票的年代,得在登机之前72小时之前再次确定机位。(互联网)
以前还有实体飞机票的年代,得在登机之前72小时之前再次确定机位。(互联网)

字体大小:

有一定年纪,在80年代出过国的人,应该对“72小时”还有点印象。在那个没有网络,没有线上,没有手机,没有社交媒体的年代,一切都实体存在。要乘搭飞机出国看世界,即便买了机票,也得在登机72小时之前打电话到航空公司确定机位,要不然行程会在那72小时之内被取消。

那是当年的72小时。我记得很清楚,年轻背包走天下的时候,在返家三天前,也就是72小时的时限之内,得找能打长途电话的公共电话(因为有时航空公司在当地的办公室没有人接听,就得打长途),如果一般的青年宿舍或廉价住宿没有,就得到邮局或电话公司,甚至是一些能打长途电话的电话亭,还得准备足够的零钱打电话到航空公司确定回家的机位。聪明一点的话,会要求接线员来个collect call,就不必自己付费。

那是至关重要的72小时,一旦错过,就可能回不了家。

时间快速往前推进近40年,原本已经被时代鸿沟淹埋的72小时,又回来了。依然是和出国有关,但却是要在72小时之前先做PCR核酸检测,结果要呈阴性才能上机。今日的这72小时更加关键,只要过不了关,不仅哪里都去不了,还得被关起来一阵子。

两个不同年代的72小时,都是决定的时限。想起来有点讽刺,那像是生命最后的倒数,滴答滴答,每分每秒都让人心惊胆跳,深怕算错时间,错过时辰,找不到飞出去的路。在一些武侠片或警匪片,甚至是爱情片中,三天,往往是决定一生的72小时。“我给你三天的时间,你给我把失去的都找回来。”“我给你72小时,要不然就人头落地。”“我们只剩下三天三夜,逃吧,要不然就来不及了。”

72小时像是传承下来的期限,它让我们知道,世上没有永远的永恒,凡事都有时限,如果在72小时的最后关头还不能为长久以来的疑虑和犹豫不决做最终的定夺,或许意味着人生有很多事情都做不了,办不成了。

世事难料,谁也没料到我们这一代会“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每一步路每一个动作都得受限于疫情,被冠病病毒折腾了两年的我们,到底是更坚强了,还是更容易崩溃了?或许,最重要的领悟是,在疫情年代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预先太早准备,因为多完美的计划必定赶不上疫情的变化,等到最后三天那72小时才来打算,会比较实际。

当年的72小时和当今的72小时,测试考验的是我们对生活的能耐,不论生活怎么好或不好,不管世局改变多少,你我都得在不同事件期限内的72小时做出最后的决定,沉着应对。是要继续活在疫情的恐惧之中,还是开始与疫情对抗,也许都会在每一个决定之前的72小时有些眉目,以便让我们能厘清最后要走的路。

我们现在几乎天天都在与72小时相关的新闻里战战兢兢过日子,72小时之后,你是要继续留在这里度过佳节,还是勇敢地冒险飞出去?不论你三天之后的决定是什么,安心安全就好。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