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曦娜:鱼盐满市井

台湾现存最古老的瓦盘盐田。(互联网)
台湾现存最古老的瓦盘盐田。(互联网)

字体大小:

盐似渺小而不小。世界各地的经济史或文化史,盐都扮演过重要角色。李白笔下的丰收年:“鱼盐满市井,布帛如云烟。”曾是令人向往的人间盛景。

读新闻时读到泰国明年起征收盐税,说是借此让民众减少盐的摄取。这新闻不大,却引人遐想,泰国人一贯重口味,爱吃咸,也嗜吃甜。征收盐税,真能改变泰国人的饮食习惯?

盐是一种奇妙的东西,看似渺小、便宜,微不足道,但大多数人一日三餐离不开盐,而且盐能为食物提味,以盐调味的美食别有风味,如广东、客家名馔盐焗鸡,潮汕菜盐焗虾等都是好吃的菜肴,至于盐可消毒、杀菌等就不赘言。

由于过去盐税重,从前的盐商爱走私以避税,而盐商之富有,也是自古闻名。我对盐商、盐枭,走私盐这类名词并不陌生,这要归功于司马中原的传世之作《狂风沙》,中学时代曾经接连几天,捧着厚厚两大册,篇幅近百万字的《狂风沙》看得昏天暗地。小说以民国初年走私盐的私盐贩子为故事主线,书中刻画的英雄人物关东山关八爷则为私盐贩之首。小说细说贩私盐的六合帮,在关八爷领导下,运盐路经万家楼、盐市,一路打土匪,助盐市抗军阀,英雄故事背后是盐城战役等中国现代史上军阀割据的风云史。

司马中原对“盐枭”别有诠释,看他娓娓说着走盐与盐枭:“在江淮一带,走盐已成为荒乱年成人们赖以为活的普遍行业了;盐枭们虽流品较杂,可不像一般传说中那样蛮悍,他们多是乡野上贫苦人,从他们愚拙的动作和朴讷的谈吐中很容易辨明──褴褛污秽的穿着,带一股盐渍和汗水混合的酸味……”

司马中原又谈到清末及北洋时期盐政的混乱,“官商勾结和暗无天日的垄断”,当年读小说不求甚解,并不懂什么是“盐政”,更没有想到进一步去了解司马中原所说那“官商勾结”的清末盐业。几年前看了中国电视剧《大清盐商》,意想不到从中对清朝盐商、盐官、盐政有较清楚的认识。

《大清盐商》虽是电视剧,但由于制作严谨,剧本不浮夸,称得上是一部高水准的历史剧。剧集内容就如其名,剧中人大多是清末扬州富甲一方的盐商。剧情开始自一本盐商与盐官之间秘而不宣的账本,故事以乾隆时期著名的贪污案“两淮盐引案”为历史背景,剧中所涉人物、事件,在当年的扬州都能找到原型。实力派演员张嘉译饰演的盐商首领汪朝宗,其人物原型即清代客居扬州,经营盐业的徽商巨富江春。电视剧一方面刻画扬州盐商的明争暗斗,另一主线又描绘了盐商与盐务衙门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剧中官商之间既相互勾结,又因利益关系勾心斗角。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相较于《狂风沙》中私盐贩子在风沙与荒野中走盐的情境,《大清盐商》里的扬州盐商过着穷奢极侈,歌舞升平的日子。剧中涉及“两淮盐引案”的人员大多为两淮一带的盐政官员和盐商,涉案银两数额之大,更叫人瞠目结舌。而当时两淮地区的盐政覆盖范围包括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和江苏。这案件一度震惊朝野,在乾隆追查到底下,大清才子纪晓岚也牵连其中,并为此被发配伊犁三年。

看《大清盐商》第一集即引人入胜,一边是乾隆急派广东巡抚阿克占继任两淮盐政,赶赴扬州催促盐商捐输100万两银子军饷。另一边,盐商汪朝宗等人收到从京城急送来的小铁盒,里面一半茶叶,一半盐。汪朝宗心领神会,有人通风报信,以“盐”和“茶”暗喻及警醒他们,朝廷要严查扬州盐务了。这一半茶叶,一半盐的情节其实源自乾隆着手调查“两淮盐引案”时,事先得知消息的纪晓岚,向其亲家两淮盐运使卢德恭通报消息的史实。剧中另一人物卢见曾的原型也即卢德恭。

中国各朝代从来都强力管控食盐,而所谓“盐引”,简单的说,是朝廷发给盐商的盐业专营权。换言之,盐商必须向朝廷支付费用以取得盐引,才可合法售卖食盐。因此,有人说,“盐引是封建政权的财源”,负责向盐商发盐引的官吏则称为盐运使,也叫盐政,主管地方盐务。在清代,盐引更成了朝廷大肆聚敛财富的手段。清朝大量以盐引来补充国库,看过的史料说,扬州盐业支撑着大清四分之一的财政收入。

手边正巧有本新书《盐的世界史:从奴隶社会到全球化时代》,法国学者让·克洛德·奥凯在书中对盐细说从头,从盐的形成、生产,盐的销售、消费,各国的盐税制度,甚至在全球化过程中盐发挥的作用。

有意思的是,书中提到“由于财政常常拮据,国家为了收取公共服务所需费用引入了向包税商预收税收的制度”,这和中国的“盐引”有异曲同工之妙。让·克洛德·奥凯也提到了,法国在百年战争期间征收越来越重的盐税。“几乎所有国家都征收各种形式的盐税,它带来了高额收益,因为盐必不可少的。”

盐似渺小而不小。世界各地的经济史或文化史,盐都扮演过重要角色。李白笔下的丰收年:“鱼盐满市井,布帛如云烟。”曾是令人向往的人间盛景。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