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始前,我总会有些困扰——谁会选修“华侨建筑与聚落”这门课?2018年初开设这门课时,初衷是让本地学生有机会了解华族建筑,带他们去闽南看看华侨建筑与聚落。随着大学课程的调整,学额从15位增加到25位,作为开放给高年级的选修课,不仅有本地学生(包括印度裔),也有来自中国、韩国、印度的学生。第一节课时做了个学生背景调查,本地华人学生虽没有学习过华族建筑,但大多具有双语能力;中国来的学生都接受过中国传统建筑教育,有的甚至是博士生;而来自韩国和印度的学生则对华族文化和华族建筑完全陌生。
面对这一群背景极为不同的学生,为了让他们掌握华族建筑的入门知识,从书架上拿起梁思成的《图像中国建筑史》,重读经典的感动,决定以此书向学生介绍华族建筑——这是近百前这位中国第一代建筑史家的理想。他没有想到的是,当年他带到美国的珍贵手稿资料,一路辗转至英国再到狮城,最终回到中国,使得这本书的出版成为可能;他更不会想到的是,在这座热带岛屿,我将以英文将这本书介绍给学生,为他们了解华侨建筑奠定基础。
梁思成(1901-1972)和林徽因(1904-1955)是许多民国浪漫故事的主角,然而,他们对于中国建筑史的贡献却不是这些软语轻谈所能描述的。在美国完成建筑教育后,这对新婚夫妇返回中国投身建筑教育。自1932年起,梁林二人带着助手在中国华北展开建筑调查,在艰苦的条件下,亲手测绘记录这些千年古迹,以在西方所学的理论与方法,为中国建筑展开系统的研究,解读每一个建筑构件,一帧帧的手绘图像和清晰标注,诉说着中国建筑的特征与演变,那些沉默的斗拱和隐形的模数,是中国匠师高超技艺的结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