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方言、华语和马来语参杂的家庭中长大,母亲喜欢听福建经典和“劝世歌”,是厨房里翻炒着峇拉煎时必听的,时而《四季红》《望春风》时而是《十一哥》;父亲则喜欢听1950至1970年代的华语流行歌曲,从早期的李丽华、潘秀琼,到比较后期的黄清元、尤雅,几乎都会是他开着货车或冲凉时哼唱的,一会是《蔓莉》,一会是《读书郎》。

对于不满十岁的我来说,当时这些就是恐龙时代的东西,当下的流行自然是小虎队、叶倩文、四大天王等,幼稚园和小学里,大家都争相模仿“对你爱爱爱不完”,然后梳个中分头来表示自己是“小古惑仔”。

即便如此,1990年代居住在阿裕尼十楼(循环路、芽笼东一带)的我,那里的时间总是慢悠悠的,几乎是静止的,社区外观灰灰旧旧,居民形形色色、龙蛇混杂,但却很意外地保留了很“华语”(包括方言)的环境——就连社区里的小唱片行,播放的都是新旧夹杂的“流行”,这一分钟是周璇,下一分钟是郭富城,收档之前则是《大悲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