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过多、或者语言所带出的表达方式都不好…”

星云大师说:分享信息:有一些聪明人思维敏锐,逻辑性也强。他们开口时,大家都会觉得言语非常有见解。只是,他们在说话时,却给人高不可攀的感觉,甚至还会让人觉得在他们面前好像矮上一截,再多的在理,听了也很不舒服。

而另外有一些人,无论他们怎么掩饰,面色怎么保持和蔼,旁人都能嗅到他们身上的火药味。即使他们在很客观地讨论问题,我们也能感受到他们身上有一种莫名的情绪,这种情绪大家无法去谈论,但又无法忽视。

误会

人与人很多不必要的误会皆因说话,或者说话的方式而起;在《读者文摘》上,有一则《话如衣冠》:“说话就像穿衣,有时一本正经,有时轻松随便,例如:一、求职信或读者投书—是穿黑礼服打领结的语言;二、有些比较随便的语言—是穿较为舒适但依然讲究的西装;三、晚上和周末与密友谈话使用的语言—是穿牛仔裤、运动衫的语言;四、随口说出全不合语法的话,使大家更亲密—是穿睡衣和披头散发的语言,以及五、夫妇间闲谈,叹息和咕哝—是最不自觉、坦白和原始的语言。

如果话与冠没有配合好,自然就起误会了。怪不得古德要说,纵然周知天下事,不知进退总是愚人。在念佛堂里,常听到两句警策的话:“多念一句佛,少说一句话。”语言本来是沟通感情、传达意思的工具,但在修行人看来,语言过多、或者语言所带出的表达方式都不好,因为不少的烦恼是非,都是由于这些闲谈杂话而来。

应机

人在说话时,不应该用眼泪来表达,不应该用轻蔑来表达,不应该用愤怒来表达,更不应该用嫉妒来表达。说话、感情表达的方法,要讲清楚、说明白,只要自己的情感真诚,就能获得别人的认同和喜欢。

在佛教,禅师会针对每个人的不同根性,看对方的需要与问题,而运用不同的说话方式来点拨对方。其实,世间事常可触类旁通,甚至不需要话语,一个眼神或动作,都可让人一点就通。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人能一点就通,另外一些,却可能因为说话的人不同的表达方式,而有了不同的感受,这些都是我们处事时要留意的,一些话可能自己认为直指人心没废话,可对一些人来说却是“简单粗暴”,如当头棒喝,哪里能接受?

其实,当语言或者其表达方式一被执着,就失去了灵活性;而我们从禅师言行中学习到的,应是活泼的应机精神,对什么样的人应该说什么样的话,而非仅关注只字片语,或者执意以自己的方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