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社媒算法投我所好,还是新加坡社会真的变了。社媒经常推送给我一些跟本地自然生态、国人与野生动物接触有关的信息,让我觉得在过去两年多的疫情里,似乎有越来越多人以一种更为温柔的方式去对待与我们同住岛国的动植物。在不能出国的日子里,我们更加留意身边的一草一木一只水獭一只犀鸟,对它们在郁闷的日子里给予我们的心灵鸡汤,心存感激。
前阵子有刚学习飞行的猫头鹰不慎摔落在马路上,附近居民皆来帮忙把雏鸟移到安全位置并联络野生动物救援组织ACRES前来帮忙。昨天则看见有人在网上发了一张在住家院子里发现的蜜蜂窝照片,寻求达人帮忙解决问题。贴文下大家的留言都很有智慧,多数建议不要找除害虫公司以免消灭蜂群,而是联系蜂窝专家,用不伤害到蜜蜂的方式摘除蜂窝移到别处。
说来惭愧。一次在家里书房工作时,抬头看见几只蜜蜂模样的昆虫在窗前忙碌地来回飞舞。仔细一看,它们似在窗沿下筑起了窝。蜂窝的材料像纸巾般轻薄,层层叠叠的,像三宅一生的褶皱时装。筑窝的工作才刚起步。我担心是会蜇人的蜜蜂,不想夜长梦多赶紧向市镇理事会求助。他们很快就派人来向蜂巢喷杀虫剂,速速解决了我的隐忧。事后上网查看,原来是专筑纸样巢的胡蜂,一般在巢收到威胁时才会蜇人。请把我的反应当作反面教材,切勿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