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曦娜:书城故事

又名百胜楼的书城,是个有温度也有故事的地方。(档案照)
又名百胜楼的书城,是个有温度也有故事的地方。(档案照)

字体大小:

书城是个有温度、有故事的地方,叫我感动的是,书城里的老前辈们,在上世纪因销售华文图书或出版华文书赚了些钱,最后都饮水思源,以大笔钱回馈社会。

这天早上,好友在群组里发来简讯,还附了图片,说是有画家在书城的地板上作画,画作上书本四散,中间还裂出个黑洞。好友说,她那位经营书店的朋友看了大为震惊,很有书本掉入黑洞的感觉。

这事当晚上了电视新闻,隔天,报纸也做了报道,都让画家现身说法,解释自己的创作意图。留下的是地面的书本与引人联想的黑洞,以及人们在网上的议论。

至今,1980年正式启业的书城仍是本地华文书店最集中的地方,在这里,也仍有不少数十年如一日,苦心经营书店的业界老行尊。过去因采访工作的关系,我和这些书店业的朋友都有过接触,了解到他们对书,尤其是华文书,都有深厚的感觉、感情和执着,可这一回,就在自家门口,书本落入了黑洞中,对他们来说,真是情何以堪,这种感受我是能够理解,而且感同身受的。

书城坐落的小坡桥北路一带,数十年来,也一直是书店业重镇,过去也聆听了书店业前辈们充满文化情怀的忆述,知道1950至1970年代,在本地书店业的黄金时代,小坡一带的书肆,多达40余家, 除了许多已湮没在历史洪流的小书店,大书店就包括了大众书局、上海书局、商务印书馆与友联书局等,形成了当年华文书店在小坡繁花盛开的文化盛景,也因而形成逛书店的人潮。尤其是周末,小坡各大书店总挤满穿着校服的中学生,特地从云南园坐巴士来买书的南大学生。

本地一些老书店的沧桑变化,乃至没落,其实也是一页新加坡华文文教史的缩影。早在1915年已在桥南路开业的商务印书馆,自1962至1992年,有长达30年的时间在桥北路营业;1992至2012年间,碍于租金、租约等因素,商务旗舰店曾经漂流一般先后在维多利亚街、IMM中心及国泰大厦营业,但始终恋恋桥北路,2002年起特地在桥北中心租下一间小店面设立分店。可终究来不及庆祝开业百年,即于2012年全面结束在本地的业务。

1936年创立的大众书局,在困境中逆流求存,不但在城市各角落开设分店,多年来也一直守着桥北路老地盘,并在1980年在书城站稳阵脚,而且占地数层,是当时东南亚最大的书店。

对我而言,书城是个有温度、有故事的地方,叫我感动的是,书城里的老前辈们,在上世纪因销售华文图书或出版华文书赚了些钱,最后都饮水思源,以大笔钱回馈社会。

2008年,上海书局一口气捐赠了100万元给当年开办不久的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成立了“上海书局奖助学基金”,上海书局创办人陈岳书的儿子陈蒙志当时说了,捐款来自公司结业时卖掉书城四间店面的收益,设立奖学金是希望把上海书局及上海书局所象征的弘扬华文文化的精神延续下来。

大众集团总裁周曾锷为纪念其父,也即大众书局创办人设立的周星衢基金,在2018年启动“校园图书馆赞助计划”,赞助方式是为个别小学量身定制,根据学校需求,为学校图书馆提供儿童图书。至今全岛已有70所小学受惠。周星衢基金每年也持续举办各种与华文相关的活动,例如为全国中小学举办的书法比赛“星衢墨艺”,鼓励小朋友快乐学华语的华语讲故事网络频道——“星衢童阅乐园”,以及定期在图书馆举行的讲故事活动“星衢讲故事”等。

一直仍记得,已离世多年的青年书局创办人陈孟哲,于2004年84高龄时,由于期待本地华文前景有重见曙光的一日,兴致勃勃地投入巨款,重新启动出版部门。一直到90岁,老先生仍不忘初心,对书店业与出版业念兹在兹。在那次的访谈中,老先生说,过去因为青年书局和华文出版事业赚了钱,又利用赚到的钱投资房地产,结果投资回报高达好几倍,行有余力,他决定回过头来对文化与出版事业做出回报。

青年书局自2004年开始,直到陈孟哲老先生于2016年以96高龄离世,出版了数百本文学、学术论著,其中有新书,也有旧书新出。最后并在2013年,耗资13万元出版《亚细安现代华文文学作品选》。这些书,默默地见证了书城历史,也将在有温度的书城故事中作为见证。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