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慈悲,没有亲疏远近………”
星云大师说:分享故事:兄弟三人跟随禅师学禅,时日一久,为了求得更高的悟境,相约出外参访。他们来到一个村庄借宿,这户人家的妇人刚死去丈夫,自己带着四个子女过生活。第二天天亮,正要上路时,最小的弟弟对哥哥们说:“我看你们继续去参学吧!我决定留下来不走了。”两位哥哥对于老三的决定不满,他们认为弟弟见到美丽的寡妇就堕落,气得拂袖而去。
新寡的妇人要单独抚育四个年幼孩子不容易,幸好有老三帮助。没多久寡妇爱上了老三,想嫁给他。老三说:“你丈夫才过世,我们就结为夫妇实在不好,你应为丈夫守孝三年,我们才谈婚事。”
三年后,女方提出结婚的要求,老三婉拒,他说:“如果现在结婚,我觉得对不起你丈夫,请让我也为他守孝三年吧!”又过了三年,女方重提婚事,老三仍拒绝,还说应共同为女方的丈夫再守孝三年。
就这样,三年三年再三年,经过九年,这户人家的儿女长大了,老三看到自己助人的心愿终于完成,就悄悄离去,步上求道之路。
老三其实也喜好参禅修道,但是,他不是入山打坐,而是为一家孤儿寡妇服务。真正的禅者活用一切禅,好比苦海的灯塔、黑夜的明灯。
亲疏
真正的慈悲是没有亲疏远近等条件的,经上所说的:“一雨普润”,便是平等的慈悲。什么不是平等的慈悲?只要有条件便以自我为中心,便都会有烦恼。若不断除烦恼,慈悲便不真切。
若发大悲愿心,便得对心系苦恼的众生,随时给予关怀、救济。众生在那里?就在我们家里,以及每天接触到的每一个人。古来禅门祖师教诫禅修者,当在平常待人接物中摄心安心,若能经常练习着以慈悲心待人,必能以智慧心待己,那就是上乘的禅者工夫了。如果我们对众生,常怀占有心、征服心、控制心,而没有包容心及关爱心,便是不慈悲。
无间
所谓“发慈悲心,人我无间”:我们要在生活中修行学善法,就得要是慈悲的体现者,学善法如果没有慈悲心,那是不会成功的。善法和佛法相应,根本目的是拔苦、与乐,而慈便是与乐,悲就是拔苦。有慈悲心的人必能泯灭人我对待,必能不分亲疏,照顾所有的人,自然能与别人没有隔阂,达到人我无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