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从台湾机师伊森一篇文章学到“黑色旅游”(Dark Tourisim)这个名词。一开始我先在“旅行的颜色”这个标题上头呆了一呆。“旅行”“颜色”都是我喜欢的词汇,想不到加一个“的”字,两者就能互相作用,产生陌生化的诗意。你的旅行是什么颜色?夏天的京都行是青苔绿,秋天的东京行是银杏金。冬天小樽赏雪之旅是雪白的,春天金泽赏樱之旅是樱色的。但“黑色旅游”是什么?
细读伊森这篇文章,才发现我的想当然简直膝反射到我笑出来。其实“黑色旅游”的黑,是种概念上的颜色,一如“黑色幽默”的黑。(那么为了参加同志游行特地揪团结伴造访某个城市可不可以叫做“彩虹旅游”?)所谓“黑色旅游”是指“战地巡礼”或者“浩劫观光”之类,专程参观历史脸上伤疤,例如奥斯维辛集中营、广岛原爆遗址或者911纪念馆。另有一种“红色旅游”,意指到共产国家去体验铁幕后的提心吊胆。不管是黑是红,这些旅行多多少少都是建立在猎奇心理之上吧?我们自以为能从中吸取什么教训,在我看来,是高估了我们对人性的信任,又低估了我们对人性的背弃。恶可以是集体而广大的,善只能是个人而微小的。
奥斯维辛集中营我也曾强睁双眼梦游,无以计数受难者的头发眼镜鞋子与行李箱堆积如山触目惊心,即使隔着玻璃还是嗅到心理上有一股异味,出来后连现实都褪了好几个色阶,雨燕飞越过铁蒺藜围篱,举头天空持续寂静虚无。已经死去的生灵与依旧活着的亡魂存在于莱维的字里人间,他是从人性的险地艰涩难行地活回来的见证者。也曾亲手触摸坐落柏林心脏地带的浩劫纪念碑,高度不一长方形的混凝土块有如棺柩,在世界的眼底高低起伏排列开来,远望就是一页肃静无声的安魂曲,行走其中感觉又像置身墓碑之间,尽管这些墓碑只是象征性的,恐怕也只剩下象征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