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乐坛有一首由The Cascades演唱的经典歌曲“Rhythm of the Rain”,是我印象中听的第一首英语歌,这些年来也被不少歌手(包括华人歌手)翻唱,是那种我至今仍可一字不漏跟着哼唱的歌曲。

很多年以后,我发现喜欢这首歌曲不仅是因为旋律好听,歌词易记,原来自己喜欢的是歌的内容,即雨的旋律。特别喜欢在陌生国度的大自然环境,躺在床上看窗外茂密的树林被雨水拍打的摇摆动作和发出的声音,滴答滴答,时大时小,打开窗口还真的能闻到雨水及树叶的味道,有完全被大自然环抱的感觉,脑海中马上会冉起这首歌的旋律,整个人整颗心就这样陶醉在雨的声音雨的旋律中。

我是个属于夜晚的人,友伴常说不敢和白天的我说话,因为心情总烦躁,脸色黑到不行。夜晚的我较为平和,少了炙热的猛烈阳光,整个人放松许多。好几次出游抵达鸟不生蛋的目的地都已入夜,四周一切开始安静下来,感觉特好。雨季时节更另有一番滋味,基本上在陌生的黑漆漆夜晚,根本看不清入住地点的环境,也只能让心情放松享受着大自然有风有雨的情绪,当第二天清晨起来发现自己身处热带雨林的异乡,雨后大树青葱的绿叶还覆盖着残留的雨滴和露珠,心情就舒爽了。

都市人每天早上最烦恼的是,总被别人的闹钟吵醒或被自己的恶梦惊醒,被楼下的车声打扰,被窗外其他人的窗口挡住视野,甚至大多数时候都看不见太阳或月亮,因为都被高楼遮挡了。所以都市的早晨总让我烦躁,一早起来心胸就有被困的压迫感,即便有清晨的狂风暴雨,也不觉清凉,反而即刻想到稍后出门的麻烦,尤其是阻塞的交通。因此出游必定选择住在山区,或国家公园,就算是在户外搭个小帐篷过夜也是短暂的逃离。

有过好几次这样的体验,在老挝的琅勃拉邦,柬埔寨的暹粒,泰国的清迈和清莱,印尼峇厘岛的乌布,都有许多建在雨林山区不食人间烟火的住宿,一些甚至还是帐篷式,就像在非洲的旷野。这些地区这类住宿的雨后夜晚更迷人,雨林会开始呈献一场由各种昆虫和小动物协奏的大自然交响乐,感觉上像是出席音乐会。特别喜欢著名建筑师Bill Bensley在东南亚国家山区所设计的一些度假村,都像是和大自然的树木与虫鸟联合打造,让人成为其中一分子。

像他在峇厘岛乌布设计的嘉佩乐酒店(Capella Ubud Bali)和金边森林中的Shinta Mani Wild度假村都是世外桃源,地点选择独特,周边有山有水,度假屋完全被茂密树林环抱,看不见任何其他建筑,“斋”味极浓,特别是有雨的夜晚,青蛙和大壁虎gekko gecko的叫声在阵阵虫鸣声中就像交响乐团的鼓手,有节奏地配合树林里的风吹草动,奏出一首又一首充满蝉味的大自然旋律,雨后虫鸣非常动听。

一些人出游只选择到大都会吃喝玩乐逛街购物,有时我也会,但若每次的出游没有给假期来点大自然的滋润,对我来说是莫大的损失。我们常说出游是为了充电以养精蓄锐,但很多时候假期结束后心身更累,因为太忙着用实质的东西来“充实”自己,有时什么都不必做不必赶的假期,或许才是真正的放假。

现在我学着在出游的时候放松放开放下,尤其是短短的周末休息,就喜欢呆在雨林中住宿的阳台闻着树叶和花朵的味道,看蜘蛛和蚂蚁忙碌工作,更期待入夜会下雨,与睡神来一场拉锯战以便能有更多时间聆听雨的旋律。若雨后还能听到一场昆虫交响乐,就是额外的收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