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我们都会在电影或电视上看到类似这样的情节:主人翁写了一封信,写满了自己的梦想与期待,寄给10年后的自己,以便10年后的自己能够鉴定是否达到当年的愿望与目标。
为了戏剧效果,故事的发展都会让主人翁经历大起大落,10年后再次有机会读到那封信的时候,发现人生经过了十载折腾,自己所重视的人、事、物已跟当年许愿时截然不同,过去的乐观与天真也已不复存在。从戏剧的角度来看,这种结局能够让观众有所共鸣。因为大家在现实生活中都会经历各种起落,逐渐形成自己的成长与变化。
记得n年前在公教中学修读中华文学的时候,宋代政治家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中尾联一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高昂的气势充分地表现了名族气节与舍生取义的爱国情怀。当时14岁的我们年少无知,胆大妄为,在后面多加一句我们认为能够表达心声的尾句,成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公教自古谁无错,知错能改照记过”。虽然只是一班小瓜嘲笑自己在学校因行为不端而受到惩罚的无奈,但其中“知错能改”简单的四个字,却是我人生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理念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