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礼重在欢喜和适当…”
星云大师说:分享信息:昨天是节礼日(Boxing Day)。节礼日的由来众说纷纭,最早可考据的资料来自1830年代出版的《牛津英语辞典》,当时的解释为:“圣诞节后的第1个平日,被当作假日,且邮差、童仆和各类佣人期待在这天收到圣诞礼物”,而关于圣诞礼物的习俗则要追溯到17世纪。
英国知名日记作家皮普斯在1663年12月19日的日记中提到节礼日送圣诞礼物的习俗,当时的英国人会在节礼日给商人礼物或金钱,感谢一年来的服务,而仆人在圣诞节当天仍在雇主家工作,隔天才能休假回家,雇主会送上礼盒让仆人带回家,因此有了在耶诞节隔天赠礼的习俗。
欧陆国家对节礼日由来的说法则不同,他们认为教堂会在这天把信徒捐赠的款项发放给穷人,当作是圣诞礼物,而部分款项也会用作庆祝圣斯德望日(St. Stephen's Day)。
尽管节礼日定在圣诞节隔天,但英国法律规定,如果圣诞节或节礼日适逢周末,之后迎接的第1个周一则会是补假。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节礼日就像是美国感恩节隔天的“黑色星期五”,许多商家都会祭出优惠折扣,因此节礼日成了疯狂购物日。
敬意
人类社会互相往来,以礼为先,例如:贺人寿者,要用松柏长春;贺人婚嫁者,则用美满姻缘;贺人新居者,用凤栖高梧;贺人乔迁,要说地灵人杰;贺人经商要作利济民生,其他诸如学校、医院、旅馆、茶肆,甚至民意代表当选,在礼貌上都应该祝贺。如果相识相交的人,遇到这些事而不祝贺,即为失礼。
礼貌过多,成为繁文缛节,成为别人的负担,所以礼多不见得人不怪,礼多人也会怪。礼太厚,人家受不了;礼太薄,对人不恭敬;礼太多,别人嫌烦;礼太少,别人会见怪。礼啊!实在是很难处理得恰到好处。所以,礼者,理也;只要合于敬意的道理、行为,就是有礼。
精神
送礼得宜,可以增进彼此的情谊。夫妻之间最好的礼物,就是彼此忠诚体谅、亲爱互助。父母送给儿女最好的礼物,就是栽培他受教育,培养他健全的人生观,让他习得各种立身处世的技能与知识。儿女送给父母最好的礼物,就是乖巧听话,体贴父母的辛劳,不让父母操心、生气,这都是好的礼物。
其实,当一个人遭逢横逆,身心受创,悲伤失意时,我们能真诚的雪中送炭,给人一些重新再出发的因缘、力量、知识、技能、方便等,这是最好的礼物。送礼不一定是物质的,有时是精神上的,有时是善法的,有时是义理的,尤其心香一瓣,更是无上的好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