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兔与金乌,分别代表着明月与旭日,“兔起乌沉”在汉语世界轮回了几千年。
兔年乍到,想起小白兔一蹦一跳的身态,童话《咕咚来了》就在我脑海里播放——咕咚一声响,一个木瓜掉落水里,吓坏了闲荡水边的小白兔。它不作二想,拔腿就逃,边跑边叫“咕咚来了!”一路上遇到的动物们,没弄明白咕咚是啥冬瓜豆腐,都一个劲儿跟着跑。直到青蛙拦着问缘由,一众人随小白兔回到水边,目睹了一个木瓜咕咚落水的过程,方知是一场虚惊,小白兔成了百犬吠声盲从的始作俑者。
一甲子前我入学受教,《咕咚来了》尚未流行,小学课本里收藏着久盛不衰的经典伊索寓言《龟兔赛跑》,兔子收割的是因轻敌而败走麦城的负面标签。四年级时,教科书里《守株待兔》的成语故事登场,兔子虽然只是配角,一出场就一头撞死于大树下,让愚夫喜从天降,从此荒废耕耘,一心等待撞树的兔子再现。这致命的不劳而获思想,并没有为死于非命的兔爷形象加分。“逸”字,字形从辵(chuò)从兔,本义“逃跑”,善于奔脱的兔子,依然没有展现它的正能量。连人类社会至今无法根治的“冤”,字形秃宝盖下委屈着的,居然是“兔”。以后我陆续在学堂里学习了“兔死狐悲”“狡兔三窟”“兔死狗烹”,兔子在中文的语言形象,并没有因它体态柔美而修成正果,仅靠“兔子不吃窝边草”一句与邻为善,挽回些许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