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见在城联广场(CityLink)地下街的星巴克,除了《不为什么》的杂志编辑,也找了几位中文系研究生学长学姐们给些建议。创刊号(2013)作为起点,然后呢?于是,我们分析了当下的“新加坡华文文学杂志”缺什么:抽象地说,就是“活力”与“读者”。

那具体应该怎么改变编辑方向呢?X学长说:“不如介绍新思潮,并针对‘当下’制作特辑。让每一期有亮点。”而“跃跃欲试”的我们,当然也立即眼前一亮。

立即便联系起台湾正火红的诗刊《卫生纸+》,想说一定要把其理念带入新加坡,介绍给新加坡的诗人。于是《不》第二期(2014)以“特辑”的方式,介绍了诗刊,同时也向“卫生纸诗人”(蔡仁伟、eL和眯)邀稿,以新鲜的角度和课题,给本地“诗坛”不一样的激荡。尤其是蔡仁伟的“后现代”短诗,后来还直接影响了黄文杰(笔名华英),也催生了他与我社出版的诗集《短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