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区的形成演变是极为精彩的,从土地开发、规划、发展,到建筑的设计、建造和利用,都是社群意志和时代文化的产物。

上周六带学生到武吉巴梳上现场课,约定早上10点在欧南园地铁站4号出口集合。春节期间连日大雨倾盆,有点担心户外考察能否顺利进行?是不是要将现场课延后?好在天气渐渐放晴,想想即便下雨,店屋街也有五脚基挡风避雨,还是按照原计划进行。早上起床拉开窗帘查看天气,阴凉凉的很舒服,适合户外活动,在包里塞了把伞,出门坐巴士搭地铁,到了集合地点清点人数。没有麦克风耳麦,招呼学生聚拢听讲,好在周末上午的武吉巴梳人少车少,天上飘起细雨,迷迷蒙蒙的静逸氛围,适合怀古叙旧。

上课前将三份有关武吉巴梳古迹的电子文件发给学生。一份是市区重建局和牛车水商联会联合制作的《唐人区历史街区导览图》,一份是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制作的《宗乡文化行》,以及一份Backyard65制作的武吉巴梳丹戎巴葛地区手册,这些都是较新的官方宣传资料,叮嘱学生上课前要浏览一下。这门课题为“亚洲都市与乡村更新”,现场课不是旅游团,不会观光打卡,教学自有教学的目的要求,学生须体会现实里古迹的保护与再利用,从访客和设计师角度,评价历史街区的保护、宣传与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