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报厚薄是紧密相连的…”

星云大师说:分享故事:李叔同(就是后来的弘一大师)小时候,看见父亲请人写了一副大对联,录清朝刘文定公的句子,高高挂在大厅的抱柱上。上联是:“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

哥哥时常教李叔同念这个句子,念熟了,以后凡穿衣或饮食,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饭,也不敢随意糟掉。李叔同的母亲也常常教他,身上所穿的衣服要时时小心,不可损坏或污染。

李叔同五岁没了父亲。七岁练习写字,拿整张的纸瞎写。他母亲看到后严厉地说:“孩子,你要知道,你父亲在世时,莫说这样大的整张纸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母亲和哥哥怕他不爱惜衣食,损失福报以致短命而死,所以常常这样叮嘱他。

李叔同出家以后,一直还保持着爱惜衣食的习惯。常有人给他送好的衣服或珍贵物品,他都转送别人。他说:“因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东西是没有胆量受用的。又如吃东西,只在生病时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从不敢随便乱买好东西吃。”

弘一大师留下这样的一句话:“人世间,唯有惜福的人才有福。一花一木,一饭一菜,一点一滴,都要珍惜,它不是物质上的价值,而是心灵上的价值。”

修得

福不是求来的,而是修得的;有句话说:“修慧必须明理,修福莫如惜福。”意思是修慧参禅一定要明白道理。至于惜福,那就是要我们珍惜生活上的一切福德因缘,能够惜福,就像是在为自己的福田“存款”一样,不能只支不存,否则终有用完的一天。

大家都喜欢求福报,可是每个人的福报却不同,即便是同一个家庭里的兄弟姐妹也都不会相同。这是为什么呢?依佛教的立场来说,当然是脱离不了“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的因果关系,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好事多做必然是没错的。

四惜

如何在日常中惜福?四点参考:

一、昼行当惜阴:唐伯虎的《七十词》说:“前十幼少,后十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在有限的岁月,古人有“是日已过,命亦随减”的警句,都是教人当惜时如命。时间就是生命,浪费时间如同杀生,平时与人约会,能够守时,就是爱惜自他的时间。

二、日用当惜福:日常生活所需用物,举凡一桌一椅、一杯一盘,乃至一针一线都不能随便破坏,甚至一滴水、一片菜叶都不能轻易浪费,因为东西能用时就有它的生命存在,所以日用当惜福。

三、说话当惜言:佛教主张“若能闭口深藏舌,便是修行第一方”,因为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因此说话要惜言。能够口下留德,更是做人重要的修养。

四、遇人当惜缘:俗语说:相逢即是有缘,我们就算是偶然邂逅陌生人,都要珍惜当下一面的因缘,给人一句好话,一个微笑、一点帮助,懂得珍惜点点滴滴的因缘,这是处世的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