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听到新闻报道,说苏联为莫斯科市的防空壕设备招标。招标物资名单里有各类让居民能够长期躲住在防空壕里的必需品,还特别提到了煤油灯。煤油灯让我想起了童年的“火水时代”。

煤油的工业名称是kerosene或 paraffin,是提炼石油原油的副产品之一。带点书卷气的名称是煤油,但在南方的人就比较直接用俗名。因为这“油”是从土里来的,所以潮州和福建人称它为“土油”。广东人就更形象化,因为这“水”能生火,就直接叫它作“火水”了。马来同胞叫它作minyak tanah,从字面直接翻译就是“土油”,和福建话的意思不谋而合。我是广东人,所以家里都叫惯了火水。

我生长在1950年代中期,很幸运地能住在有水和电供应的“垂直甘榜”组屋。不过当时的电费应该不算便宜,尤其是家贫的我们常常因付不起水电费而被“割电”,所以家里常备有蜡烛、火水灯和火水炉应急。火水灯的构造简单但造型挺漂亮的,底部是个装火水的扁圆玻璃小口瓶,瓶口铜盖上夹着一条有转钮调节上下的灯芯,罩上一个长玻璃管防风,管子的后方常架上一片圆铁盘挡光。点亮后就放在桌上或挂在墙上,成为一家人整夜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