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后,买橘子的人多了,除了自己吃,走亲访友都会奉上橘子两个,寓意大吉大利。水果铺前常有人发问:有种子吗?初听有点纳闷,这里八成多的人家住政府组屋,公寓也是楼房,要种子干嘛?听得多了,终于搞明白,原来问的是橘子有核还是无核,“种子”一词的应用让人忍俊不禁。
本地人中文(华语)口语对量词的使用,也是极尽简化。就说水果,大致是圆形的,一律称粒,小至苹果、橘子、梨,大到西瓜、榴莲、波罗蜜,统称“一粒”;蔬菜也是,洋葱、南瓜甚至冬瓜。最好笑的是人与动物统称“只”,个头高的称为“大只”、个头矮的称为“小只”,如果又矮又瘦,那就是“小小只”了。形容词也是词穷,不管是好吃的、还是好看的、好听的,全是“美的”。
新加坡的官方语言是英语,特殊的国情和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英语的主导地位,自上而下重视英文,全力培养国际人才;学校开设双语课程,不是我们想当然的英语、华语齐头并进,而是除了英语之外,各族学生学习自己的母语。华人家庭如有祖父母一起居住,小孩子还能说一点华语;年轻夫妇与孩子之间基本都说英语。幸亏教育部把华语列为升学考试科目,但好多学生对华语畏难,学习华语仅仅为了应付考试。现在年轻人唯一讲华语的地方是小贩中心,出去吃饭,摊主多数是老一代华人,他们是说华语的主要群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