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场饭局,说菜环节精彩绝妙,食材出处、烹制前的处理、烹调技巧到酱汁调配,生动的解说让人一下子飞进厨房一时又降落在林间。

我认为,餐馆若能更有意识地在餐饮内容中编排、规划说菜内容,必可透过这套“软件”,提高餐饮体验的完整度。

一般说菜内容不外交代菜品构思、制作、味道,倘若适时纳入厨师喜好、旅游经历等,必有拉近餐馆、厨师与食客之间的距离的作用。西餐馆内,常听闻厨师帮奶奶擀面团,采收橄榄浆果药草等童年往事,桥段稍嫌老掉牙,但绝对是加分的设计。

精湛的说菜内容往往围绕特殊食材推开。瑞典名厨Bjorn Frantzen以创新手法演绎北欧食材,他发展出来的“北欧怀石料理”在各大美食重镇受落。试过他的驯鹿鞑靼,不寻常地用上驯鹿鞭,以脱水磨碎姿态呈现,伴烟熏鳗鱼酱、干草“灰烬”、炸洋葱上桌。上菜时他解释,刻意穿插生红驯鹿鞑靼不是想搞噱头,而是希望客人认识到动物各部位皆可用于料理,宣誓自己减少浪费的决心。

说菜的另一功能是介绍吃法,如开胃拼盘或花色小蛋糕(petit fours)上桌时,按口味轻到重去排列去品味的建议。意大利大厨Massimo Bottura有一道鹅肝料理,裹上香醋、烤制杏仁脆片弄成Magnum冰棒,应运而生的说菜内容描摹出他的童年,又包含他对艺术的追求,方方面面都非常到位/味。

也有像印度籍厨师Gaggan Anand一类厨师,俏皮设计出Lick It Up菜色,说菜一环叮咛客人,这道菜不使用餐具。只是……在高级餐饮环境中,怎么舔才保持得住仪态啊?他这番“创意”给餐饮体验添加的,不知是难度还是乐趣?

除去以上种种,说菜最直接的效应是让人收回漂荡在外的心,用上眼耳鼻舌身意,去安住在眼下这一道。

而任何精彩的说解最需要的,是厨师拿出真功夫摆出好滋味收尾。当然也有菜品追赶不上解说的窘况,像歌手高音飙不上去那样尴尬。

就说上面的饭局,头盘时蔬有意推介地方菜的炮制技巧,但星级料理应该不仅如此。蒸鱼那一道,鱼是鱼,汤是汤,互不融洽。收尾甜味用清水煮,一甜蜜一淡白,口感上的疏漏叫同桌厨师好友抱头呼:“我都confused(糊涂)了,糖水怎么不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