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看了王安忆和余华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对谈直播。两人谈得都极好,尤其王安忆。说到同时代的作家,她认为自己不是天才,其他人也都不是,是靠后天努力的,只有莫言是天才,但王安忆话锋一转,“天才也不妨碍他写出比较糟糕的东西,但是没问题,他还能写很好的。”
上世纪80年代,马原、格非、洪峰、余华、苏童、残雪等形成中国当代的先锋文学。王安忆对先锋文学一直很警惕,她怀疑先锋文学叙事的持久性和可读性。她说:“文学离不开常识,先锋文学和我们熟悉的常识有违背的地方,除非像写《百年孤独》的加西亚·马尔克斯重新创造一个‘常识’,但中国的先锋文学好像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王安忆认为马原等人都没有持续他们的先锋文学,她称赞余华,觉得余华是先锋作家里唯一清醒的,可以跳出来,开始叙事,而他的叙事既服从现实逻辑,又不被现实拘泥。其实,我很想听听王安忆如何评论残雪的先锋小说,但她没有提及。
印象最深的就是王安忆说她一天读十万字没问题,她那一代人,阅读量巨大。王安忆感慨现在的年轻人阅读能力太弱。我想这和时代有关,文字和视频都碎片化了,人的耐力和对文学的理解力也削弱了。想想看,一天读十万字是个什么状态,不是修行也是修行了,阅读是能让人“入定”的,不是放空的入定,是丰满的入定。这种入定是有情绪的,它是欢愉的,也是痛苦的,甚至是危险的。走火入魔的入定也是有的。阅读的最高境界如《心经》之“色不异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