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欣捎来微信:“小泓熙明天生日,我准备在淇澳岛给他搞一个海边生日派对,李老师你有空过来吗?”哇!真的好快啊,仿佛眨两眼就两岁了?“我明天四点才下课,会太迟吗?”阿欣实在太忙了,“时间正好,我还在外地出差,估计也要明天下午三四点才能回到。”阿欣来邀,我自是欣然应约。
甫见面,阿欣就让儿子唤我“师公”,还告诉小瓜他的名字是“师公”给起的。我用阿欣的家乡话笑曰:“汝人福建人,拢叫拜拜做法的人‘师公’,其实应该是‘觋公’正着(意为“才对”)。汝叫令仔叫我‘师公’,是爱叫我这准(“现在”意)做法哦?”阿欣立马好学起来了:“那应该怎么称呼?”莽莽神州大地,似乎只有福建、潮州和广东人比较重视辈分称谓?然而,称“师祖”太正式,呼“太师父”又显老,那就还是叫“伯伯”咯。
其实,阿欣心里是把我当“老师”的,所以才会让儿子尊称我为“师公”。但阿欣每次都喊我“李老师”,严格来说却是错的,因为那是同事或朋友之间的称呼。如果阿欣真把自己当学生,他就应该称我“老师”。反倒是阿欣母亲,总是用独特的福建口音呼我“老师”,但我怎么听都觉得是“老输”哈。坦白说,阿欣和我的关系很奇妙,说他是我的“学生”,却从来没选修过我的课——因为我刚入职C国Z市那所港制大学时,他已到大四下半年,通识课的学分早就满了。既如此,喊我“李老师”也就不需纠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