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眼

张曦娜:於梨华与1983年文艺营轶事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1983年国际华文文艺营部分参与作家及秘书处人员合影。后排左起郑愁予、聂华苓、萧军、於梨华及刘大任。前排左起许世旭、萧耘及张曦娜。(张曦娜提供)
1983年国际华文文艺营部分参与作家及秘书处人员合影。后排左起郑愁予、聂华苓、萧军、於梨华及刘大任。前排左起许世旭、萧耘及张曦娜。(张曦娜提供)

字体大小:

1983年首届国际华文文艺营是在特定时空下,由当年一群对文化与文学怀有热情的华文媒体人与华文写作界联手炮制的文学盛宴。

上网时无意间看到,台北国际艺术村去年主办了一次线上讲座:“国际华文文艺营在新加坡——文化冷战与制度扩散”,主讲人为台湾诗人印卡。

从当时的文案,看到这样的宣传文字:“在1983年历两年筹备的国际华文文艺营不仅可视为华语世界走进后冷战状态的预示,也与新加坡完成英语—华文双重文化霸权的企图有关”。文案并说,这次的讲座“除了试图解释此活动与文化冷战的关系之外,更将说明整体活动安排背后如何调动新加坡反共历史的修辞……”

我不知道印卡如何诠释1983年首届国际华文文艺营与“文化冷战的关系”,更不知道,文艺营背后如何“调动新加坡反共历史的修辞”。但作为文艺营的参与者与见证者,我知道,1983年首届国际华文文艺营是在特定时空下,由当年一群对文化与文学怀有热情的华文媒体人与华文写作界联手炮制的文学盛宴。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