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没有人在小时候和我一样,以好奇及“科学验证”为名,在草地上看到蜗牛时候,如果手头上有食盐,会撒在蜗牛身上。看着它把身体快速地缩进壳里,蜗壳也因为失去重心翻转过来,吐出一阵阵泡沫和液体的“惨状”。然后等着等着,直到蜗牛看来已回天乏术,但还是没有看到传说中那种“化骨水”的效果。还好这种实验也没有多做,后来才知道蜗牛本来就无骨,遇盐会脱水稀释之,如果盐分太重就会脱水而亡,但不会化成一滩水。后来看到法国人在烹煮蜗牛时,会先把它过盐水清洗除秽,所以如果会“遇盐化骨”的话,餐馆就血本无归了。

法国餐里食用的是特别饲养培育的勃艮第蜗牛,也有幸在该区的首府第戎城住过两年。不过在法国路边草丛却不常看到蜗牛,因为蜗牛口不择食,是农业的大害虫,所以受到严控。或许不是食家,觉得蜗牛除了肉质有些口感外,其实没有什么特别味道,可能是被烘焙蜗牛的牛油、蒜蓉、香芹和胡椒等香味给盖过去了。多年前曾经高价买过一罐“清水蜗牛”回家,包装里还附上十来个漂亮完好的蜗牛壳。跟着食谱烘焙烹制,可惜老爸老妈还是不敢吃,结果是炒豆豉姜蒜辣椒,知道的人都说我们暴殄天物!

别看蜗牛行动缓慢,天敌无数,蜗牛的适应力和繁殖力惊人,其中的非洲大蜗牛和金苹果蜗牛还名列“世界百大入侵物种”榜。去北部蓄水池公园健行,在岸边定会看到一团团粉红色,拳头般大小,有点像日本料理“明太子”的东西。乍看还新鲜有趣,放眼望去,一步几团地布满岸边,却有点令人发毛恶心,那是金苹果蜗牛的杰作。严格地说,金苹果蜗牛是淡水螺的一种,也俗称福寿螺,只是长相与蜗牛也差不多。至于非洲大蜗牛,据悉它的蛋白质很高,又容易培养,而且肉质的口感也好,小心处理后,在非洲的肯尼亚和尼日利亚等地,已是普及的肉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