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车回父母家,如果司机是华人,我一定会对他说:“去四马路。”四——马——路,每当这三个字脱口而出,心里就会有一丝莫名的振奋,好像说出了只有少数人知道的通关密语。我从小住四马路即滑铁卢街,对这条路和周围的三马路(奎因街)、密驼路、勿拉士峇沙路等街道再熟悉不过。但对于这些老街的前世,我知道得太少。

最近一次去四马路是去看实践剧场的戏剧演出《四马路》。这出多场景的流动式剧场以历史事件背景为创作灵感的同时,演出本身也成为了历史事件。2020年的演出遇到冠病疫情巅峰,公演前一天政府宣布关闭所有娱乐场所,原本26场的演出只演了两场,成为新加坡封城前最后的现场演出之一。三年后《四马路》卷土重来,实践剧场却在公演前的一周发生大火,破坏了服装道具也造成不少损失。难得的是,实践剧场工作人员咬紧牙根,动员“践人”速速打扫整修,29场演出如期顺利完成,也算是为本地剧场留下历史印记。

《四马路》呈献的11个故事当中,我最喜欢《南迪纳照护之家》那场戏。观众以志工身份来到疗养院,分成四组聆听四个操不同语言的住户说他们的故事。我选择了讲华语的中日混血住户雅子。二战前的密驼路、海南街一带是本地的小日本,聚居了来这里打拼的日本人,其中就有像雅子父亲那样开相馆的摄影师,开诊所的医生,也有不少在风月场所讨生活的烟花女。剧中雅子与我们分享了父亲拍的许多黑白照,讲她父亲在二战爆发前夕因其日本人身份被抓去关押,日据时期虽被释放却又被招兵成日军随行摄影师,从此一去不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