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个华人新年,一位约7、8岁的小男孩,因内向与不善在人前表达自己,而选择躲在房间里不出来。到访的亲戚开口便是:“你是男孩,应该大大方方出来见人!”而父母亲也顺势搭腔同意,引得亲戚继续“男孩子应该……”。当下男孩的心里想着的是:我跟你们没有话题聊,你们除了批评我,就是拿我和你们的孩子比较,反正我做与不做都错,又何必那么努力呢?
这个很片面的小片段,可以看到的问题众多,其中包括:性别认同建构、孩童自信心、社会竞争性等。俗话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很多事情不能觉得是“长大就会好了”,而必须得加以重视。
笔者先就“认同建构”浅谈:阳刚气质VS阴柔气质。从极度“父权社会”的近代发展史走来,我们会发现即便这样的“空间”在这时代已有所软化,但人们对于“阳刚”的崇拜与定义却尚未消退。不少父母亲仍会很不自觉地强迫男孩子一定要喜欢蓝色、深色的东西,举手投足必须要“阳刚”,最好热爱“男性”运动如足球、篮球等;而喜欢粉色、洋娃娃,或是个性内向、阴柔的,往往都会受到批评教育,认为这是“不正常”的——这正是孩子需要“用一生治愈童年”的起点之一。若此时有父母的认同与陪伴(或引导),即便他的行为可能得不到同侪的认同,但他内心是强大的,也会觉得家是温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