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商家都在进行各项促销。我们家用了十多年的洗衣机坏了(真会挑时间),我和妻子去逛市镇中心的电器商场,打算买一台新的。我们看中一款带蒸汽洗涤功能的,除了促销价,还附送礼券加免费送货,迅速谈妥准备开单了,销售员联系了有关部门后却告诉我们,大约两个星期后才有货。新加坡大热天的,衣服得每天换洗,老两口手工洗衣服整整两个星期?只得作罢。转去另一家电器超市,同样产品,促销价和原先那家相同,再给多一个“国庆周年折扣”,减去58元,免费送货,关键是,明天就能送货上门,正合我们心意。回家路上我的嘴巴闲不住,对妻子说,人说“货比三家”,在本地,竞争范围不大,货比二家足够了。
那期间在电梯里碰见楼上大叔,他急忙跟我们分享最新行情:职总超市国庆促销,一板30个新鲜鸡蛋,卖5元8角,便宜到笑,叫我们不要错过。妻子赶快去买了一板,回来做蛋饺,味道好极了。5元8角的鸡蛋不几天就卖完了,写这篇文章前一天,我去职总超市,看到有另一促销价的鸡蛋,一板30个售价8元,仍然算是便宜。在“柴米油盐”的基本面上,职总超市的确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平价”作用。
记得30多年前刚来到新加坡,去职总超市,对所谓的“平价”概念,感到又好奇又怀疑。也难怪,那时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超市还是刚刚兴起的新事物(查资料,中国第一家超市1990年诞生于广东,上海第一家连锁超市于1991年开业),客观起步慢,主观的理解力需要“弯道超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