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一名小学同学聚餐,这是我们自疫情后的第一次碰面。他是定居在台湾的机师,一年总有几次的航班要飞来新加坡,每次在新加坡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我们总会安排时间相聚。我们的工作领域不同,成长背景也不一样,话匣子一打开,几乎无所不谈,也常分享彼此对人生的看法。

相隔四年不见,我发现他的转变明显,因为有了宗教信仰,开始定期健身,戒酒,也控制饮食。老同学的生活非常简单,如果没有出国勤务,平时就跟太太一起看电影吃饭。他20多岁时,就开始为退休做财务规划,根据目前的进度,再过10年就可以存够退休金。最令我意外的是,他几乎把手机上的社交媒体都卸载了,因为觉得网络资讯过于负面,想在精神层面也“排毒”。老同学直言:社交媒体限制人与人之间最直接的互动,也减少了现实生活中最真实的感触。

降低物欲,失去目标?

老同学的父母都已经退休,也没有经济压力,不必靠他奉养。他的太太是全职家庭主妇,两人不打算生小孩,他休假时会出国旅游,最近就打算跟太太一起到意大利游玩。从旁人的眼中,他的生活四平八稳,有稳定的工作、和谐的家庭,应该是过得很幸福吧。但或许因为一切如此的顺风顺水,所以他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觉得好像人生也不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