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喜欢到巴刹走走,接触生活地气。那天看到有几个人在排队买一种果子,也去凑凑热闹。“这水果叫什么名字?”我问。“叫鹿姑,很甜的,试试看吧!”水果安娣笑着回答,我也买了一公斤。

圆形的“鹿姑”呈暗金黄色,直径约三厘米。略微一按,薄薄的果皮裂开,就看到一瓣瓣雪白的果肉。每瓣果肉里有颗略带苦的小果核,酸甜到位,也的确好吃。水果的美味激活了好奇虫,就想要找出那是什么名堂了。原来它是原产于马来群岛的常绿楝科樫木属的兰瑟(Langsat)果,体型较小皮较薄的叫兰瑟,体型较大的叫“杜姑”(duku),谐音就是“独孤”了!“姑”字算是找到了,那么那匹鹿又是什么一回事呢?

东南亚华人的方言里常混杂了马来语,也常有误听、错译,最后以讹传讹,约定俗成的。南方人的l ,与马来语的d常被混淆。例如马来族的荣誉封号Datuk,大家都惯称之为“拿督”,连报章都已是这般用了。福建话的老君(医生)源自马来语的dukun,果王榴梿是durian,马来语的钱币duit是福建话的镭luit。于是马来语duku,就变成我们叫的“鹿姑” luku了。还有南方方言的“巴”ba和马来语的“葩”pa也常被混淆,所以我们说上巴刹pasar,用巴冷parang刀开荒,搭地铁去巴西立Pasir Ris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