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与动物相关的新闻刷屏了。先是小熊猫叻叻离去,国人离情依依。接着是牛车水迎来飞龙;与往年一样,批评声不绝于耳。

自古以来,人类对动物利用甚多。首先,动物蛋白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其身体材质也被加工为各种生活物质。在机械文明不普及的时空里,人们使役动物劳作;在物质无虞之际,人们又把它们当玩赏物,以满足猎奇、怡情养性的私心。此外,为了群居凝聚之需,人类更赋予一些动物神性,视之为图腾,顶礼膜拜,并形成各民族独特的动物文化。这些图腾包括真实动物,也包括虚拟的。

动物与人类关系密切,人类也自然地创造了动物词语。以成语来说,就有800多条与动物有关的;其中有不少是贬义词,这令人尴尬。曾有爱护动物却不谙中文的友人问:“为什么华语里常出现骂动物的词语?”经她提醒,我才注意到贬义性强的动物词语确实普遍,也不得不承认中文确实委屈了动物。倒霉的动物如猪、鸡、狗、狼、鼠、羊、蛇等,成为了被嘲笑、厌恶、惧怕、贬低的代名词。不过,歧视动物的语言现象并非中文独有。美国国际动保团体“善待动物组织”就曾呼吁别再拿动物羞辱人,此等行为等于“物种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