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天使可以有一份人间的工作,应该会想在东京涉谷清洗那些美轮美奂的“艺术”公厕。

厕所是日常须要去的地方,也是一块私密地透气处,公厕人来人往,不同人排解后,你和他/她在狭小的空间中共享彼此的余温(或余“香”),交换着各自短暂的个人时光。它同时交织着隐私和开放两种极端的碰撞,役所广司在德国导演Wim Wenders(文温德斯)电影《完美的日子》(Perfect Days,虽然我更喜欢《我的完美日常》这个译名)饰演清洁工平山,每天风雨不改带着精致齐全的小工具出去打扫城内公厕,把规律的日常、别人心中的杂难,每天反复擦刷洗涤明亮,冲下马桶。

平山每天开着麻雀五脏般齐全的小货车出发,一看到东京铁塔映入眼帘,即把钟爱的70年代英伦摇滚cassette(卡带)塞进唱机:The Velvet Underground的“Pale Blue Eyes”、Patti Smith的“Redondo Beach”、The Rlling Stones的“(Walkin Thru the)Sleepy City”和Van Morrison的“Brown Eyed Girl”,片末平山欲哭半笑的5分钟脸部大特写莞尔镜头,背景播着正是Nina Simone的“Feeling Good”,全片简直就是经典摇滚乐大补贴。

《完美的日子》海报。(The Projector提供)
《完美的日子》海报。(The Projector提供)

规律安心的日常

英文片名“Perfect Days”取自美国摇滚歌手Lou Reed在1972年的代表作,歌曲不时在《完》片中穿插,有趣的是这首描述日常的悲歌也是1996年英国黑色幽默电影《人生的轨道》(Trainspotting)的OST歌曲之一。吊诡的是,《完》《人》两部电影分别展示世界上最干净美丽和最污秽恶心的公厕。

平山每天重复着日常规律,附近寺庙僧人每天清晨的扫枯叶声响已成叫醒他的生理时钟,刷牙洗脸刮胡,然后为心爱的小盆栽喷水,拿起小货车钥匙出门。他每天踩出大门后的指定动作,是仰望天空,无论晴雨他都微笑。生锈得快散掉的贩卖机,从不让人失望地必吐出一罐罐热咖啡。午餐在公园吃三明治,间隙用黑白胶片相机拍拍树影,工作完去泡个汤,到一样的小餐室用餐喝相同饮料,休息日骑脚踏车到洗衣店,去小酒馆听有故事老板娘唱她人生的哀歌,睡前读读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幸田文(Aya Kōda)、派翠西亚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

平山没有智能手机,没有Spotify,看似脱节且枯燥重复的生活,却规律得让人安心。

《完美的日子》导演文温德斯在1987年曾凭《欲望之翼》拿下康城最佳导演奖。(The Projector提供)
《完美的日子》导演文温德斯在1987年曾凭《欲望之翼》拿下康城最佳导演奖。(The Projector提供)

导演受访时曾说:“《完美的日子》讲述一个人在服务精神下、在限制里,甚至在贫困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平山的日常工作看起来可能很枯燥,但很快你就会发现恰恰相反:它充满了美和目的。这个人能最充分地活出自己的生活。这部电影是对服务精神和‘当下’(nowness)的颂扬,把握当下生活。”

别致之眼关注生活

平山对离家出走逃到他家的外甥女说:“这个世界其实有很多个世界。有些世界连在一起,有些没有。”他在自己的小小世界中,自得其乐。

文温德斯1987年以黑白影像拍了《欲望之翼》(Wings Of Desire)。天使俯瞰世界,对世人只能远远张望又不舍得抽离人间。《完》像是《欲》的日本复刻版,观众通过远镜头像天使那样观察着平山,爱他的爱。文温德斯的作品很多时候用接近纪录片叙事手法,以诗的手法呈现,平实精彩不亮丽,寓大象于无形。他是一个擅用别致的眼睛,关注生活的导演。

天使在《欲》里憧憬的是人间的爱情,平山在《完》里心动的则是小小世界日常的完美。非常非常喜欢《完》,才惊觉我老了,因为我并没有感到伤感,这不是一部悲伤的电影,反之它让人看到平静和美,也看到时间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