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我对马铃薯的刻板印象就是:黄褐色的表皮,黄色的肉心。直到90年代初去悉尼公干,到当地的菜市场走一趟,这才察觉到马铃薯可分为白心、黄心和紫心,而黄心的马铃薯又有黄皮和红皮之分。黄心或白心都各有千秋。白心淀粉含量比较低,口感较脆,适合制作凉拌菜。黄心马铃薯淀粉较多,口感粉糯细腻,适合制作炖菜和薯泥。

黄心马铃薯和白心马铃薯的差异让我联想起当年华校生和英校生之间的嫌隙和相互调侃的历史。80年代,服役的华校生在军队里备受歧视,并且被受英文教育的长官戏称为“华人直升机”。华校生为了做出反击,就以“吃甘当”作为英校生的代号,意指英校生外黄内白,崇洋忘本,不知变通。(注:新加坡的福建人习惯以“甘当”作为马铃薯的别称。)

想当年,我的英文水平无法应付在初院的英文课业,只好天天苦学英语。有一回,在上华文主修课时,我一时间脑筋转不过来就夹杂着英语回答老师的问题,他因此当面训责我不中不西。这样的训词对一个华文成绩是全级之冠的学生来说显然如五雷轰顶,让人感到无地自容。自此,我对参杂不同语言的沟通多了一点警惕心和自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