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以乐龄人士居多的场合,我们这一群年长者谈论的话题常常围绕着年轻人而展开。年长者常常感叹现在的年轻人严重西化,排斥母族的传统文化。比如批评新加坡华族后代以自我为中心,没有礼貌,不懂得感恩,排斥华文,就差用“数典忘祖”这个严重的词语了。在场的年轻人听了很不是滋味,当场没说什么,私下里自然抱怨和不满,觉得我们这群年长者不可理喻,为什么以这种有色眼镜来看待评判年轻人,他们的感受是:在年长者眼里,年轻人一无是处,是一代无可救药的人。

作为一个已过耳顺之年,又是从事华文教育者,我也曾经多多少少对年轻人的一些言行看不惯;自从了解到年轻人在私下里的抱怨后,内心开始反思:年轻人是不是真的都像我们这些自称吃的盐比年轻人吃的饭还多的年长者所理解的那样?任何问题都具备多方因素,这个道理谁都懂,但是否每个人都在具体事情中,从这些复杂多面的因素去思考和判断年轻人?是什么原因让年长者有这种我认为是很极端的观念的?

在一次饭局上,年轻的外甥女和舅舅展开蛮尖锐的辩论。长辈认为年轻人没有吃过苦;这是基于我们这辈人在中国改革开放前艰难的生活状况,加上华人的传统观念中认为舅舅比天大,所以可以这么对外甥女说话。然而,从来不知道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社会状况的年轻人,自小又在新加坡以英文教育为主的环境中成长的外甥女,哪里能够理解长辈这种判断?因此辩论就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