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节,中国潮汕地区的民俗阵头表演“英歌舞”,出乎意料地在中国及海外互联网上爆红。我在本栏就曾写了一篇《英歌舞》,结论说:“如果由我来推荐一项潮汕文化作‘出口代表’,我会挑英歌舞,因为它强劲的律动是体操,适合校园学生哥;因为它古老的脸谱是民俗艺术,综合起来,比西方的万圣节更有劲。”

春节之后,跳英歌舞的好汉们也许有的归田种地,有的回城干活。当英歌舞的热潮渐渐退隐入日常生活的忙碌,我却开始与中外潮州乡团与学者们讨论起英歌舞的“出口”与传播的种种可能。其中,我与原籍汕头澄海的韩山师范原校长林伦伦教授对英歌舞的永续传承与传播,有个共识:“走入校园!”。我的经验来自二十四节令鼓。节令鼓若非成长于校园生态圈,难有今日与年轻生命热情拥抱的活力。恰恰英歌舞群也挥舞着两支短木棍,与节令鼓一样,都能“击节”而舞。

作为一位潮州语言专家兼长期的教育机构管理者,林教授对引导英歌舞走进校园,这两年来陆续提出许多精辟的见解。今年,他发表长文《一曲英歌,何以动五洲?》,已将英歌舞之标准化和体育及艺文教育及多媒体运作等全盘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