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求得生命的进步,都应要修养身心…”

星云大师说:分享公案:波斯匿王去拜访佛陀。佛陀看到国王灰头垢脸、全身都是灰尘,就问:“你为什么全身都是尘土?”王回答:“我从婆提老者家里来。老人过世,家产没人继承,须归入国库,我专程去清点。光是黄金就有八万斤,您能想象他的财产有多少吗?”佛陀说,真的很可惜啊!

王问:“他那么有钱,又是孤单一人,平时为人却吝啬,现在两手空空走了。佛陀,依您的慧眼来看,他舍了人身后,往哪里去?”佛陀说:“他已堕落在啼哭地狱!”王说:“婆提老者有这么多财产,应该是很有福报的,为何要过刻苦寒酸的日子?死后又为什么会堕入啼哭地狱呢?”

佛陀说:“财富确实是他的福报,是他过去生中所造的福,可是后来他起了悭贪、后悔之心,因此虽然有福,却不得自用。而他这辈子又没做好事,现在堕入了啼哭地狱,心里很后悔,所以天天啼哭。”王问:“难道他没有剩下一点福的因缘吗?”佛陀说没有。

王叹息着说:“可是明明他有这么多钱,难道就这样了?”佛陀说:“比如有人种田,田里的稻子收割了,若不再撒种子,这亩田还会再长稻子吗?婆提老者虽然一生很富有,但是他没有再造福,所以没有带走福因。”

·成器

在有限的生命中,我们要自我超越,要懂得“四可惜”的道理:

一、此时不学一可惜:人在年轻时应努力读书学习,但有的人却糊涂过日子,真是可惜!有时候人生巧遇明师,却轻易放弃追随,此际不学,实在可惜!难得天赐良机,可以学习一些技能、一些道理,却不去用心,未免可惜!学习有助于心智的成长明白道理,所谓“幼不学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人生不趁早学习,是一大可惜。

二、此日不勤二可惜:我们每个人,如果一日不勤,就是一日荒废;一生不勤,就是一生荒废,就都在可惜中度过了。唐朝的张玄素,眼见太子荒废学业,于是劝谏太子,要学习古圣先贤“日知其所不足”的心态行事。一个人能知所不足,就会精进用功;否则蹉跎了人生的黄金岁月,不懂得日勤有功,是二可惜。

三、此身不修三可惜:人生最大的忧虑是生死,懂得因缘果报的人,都会积极勤修戒律、禅定与智慧,希望将来不要再受无数的轮回之苦。其实不只是出家僧伽才需要修行,任何人想求得生命的进步,都应要修养身心,健全自己。但一般人多数不及早为自己立功、立德、立言,所谓此身不修,是三可惜也。

四、此心不明四可惜:人常常揣摩别人的心意,却无法明白自己的心,所以人真是很愚痴。禅宗讲究明心见性,更有此心不明,如丧考妣的省思,所以多数参禅的人,都会努力在心地上耕耘,务期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无根禅师出生入死,进火盆、入水里、钻泥土,就是要找个我,可是我们有几个人想要明白自己呢?常常怨怪别人不了解我,可是自己又何尝了解自己呢?所以说,人生最大的悲哀是无知;此心不明,是四可惜。

·阶段

我们不管处于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凡事不要轻易说不,应该实时抱持一个好学的心理,学习新技能,甚至提升各方面,包括宗教方面精神上的追求。当你说不的时候,机会往往因此而丧失,那就真的实在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