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过年书房大扫除,先处理掉过期杂志,但台湾《汉声》杂志书《大过狗年》《夹缬》是例外,与中国安徽大学副教授左靖创办的杂志书“碧山”、《生活周刊》杂志团队采访出版的《手上的朴光——中国民艺之旅》、日本柳宗悦、盐野米松等民间艺术书籍稳当地留守书架一隅。

民艺书刊总能触碰到心底最深处的角落,令人发出最痛切的叹气——在漫长的时间里如细雨润物滋养我们日常生活的传统民间工艺在工业化的时空中时不我予、迅速消失。可总有一代代民艺守护人通过一生耕耘,打造出一把把钥匙,让人从自身出发,衔接古今文化。其中一位重量级民艺守护人黄永松(1943-2024)已于3月4日病逝,享年81岁,令人惋惜。

黄永松生长在台湾桃园龙潭客家村,是黄家江夏堂在台第八代,先祖族谱留下诗句“生启朝观春毓秀,永承宗泽庆绵延”,毕业于台湾艺术大学美术科。他于2013年在上海演讲“传统风物宜子孙”时说,《汉声》杂志社能坚持半世纪田野调查纪录传统文化,在于坚信“我们都是巨人肩膀上的孩子。我们有一个祖先是伟大的巨人,我们可以坐在他的肩膀上,高人一等。那么这位巨人我们一定要爱他,我们一定要了解他,一定要认识他。不然的话,我们站在地上只有三寸丁而已,我们的时尚文化就是永远跟在人家的屁股后面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