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要求“动”与“见”。一个人、员工或在社会行走,是否有真知灼见或真才实学,有时好像变得不太重要,似乎要会懂得表现与包装就能蒙混过关。首要是“动态”,显示自己好像做了很多,再则有能“见”度,即便仅做了芝麻绿豆的小事也得敲锣打鼓,几乎此景已然是常态。反之,许多默默长年付出者,内向而有实学者,反倒是经常被忽视,甚至被训斥这是“不对的”,应该要懂得“表现”自己。

当然,懂得“表现”的人(且不论是否真有料),往往比较容易被察觉到存在,也很荒谬但理所当然的是这时代的“考绩”之一——那类需要长年累月深耕、无法立竿见影的策略,往往都会被跳过,甚至认为“浪费时间”;然有些事情,例如教育、建构文化等,就是需要时间滴水穿石,硬是什么都快,最终只能舍本逐末。

初出社会的前七年,我在教育界里服务,无疑那硬生生地将我从内向转成稍稍外向(至少能应付工作),那上司无才学不说,在操作上是一直训斥我需要懂得“敲锣打鼓”,需要在领导面前张扬自己的各种尺寸功;这着实有点厚颜无耻。当我以为这是“为了我好”,但其实是他需要被看见自己“领导有方”,因此领了功劳,才能不断平步青云,或许这就是当今社会的某一类人信奉的“法则”——又或许在那么庞大的体制里,想要上位者人人都如此。所以后来自己创业后真的需要很有意识地“拒绝成为自己讨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