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悉连锁书店时信书局(Times Bookstore)关闭两家分店的消息,即使早有预感,对于书店结业一事仍然觉得惋惜,随后分别在《海峡时报》《联合早报》读到公众对于书店结业的隐忧和想法。其中有位投稿到《海峡》的读者坦荡荡自称18年来不曾买书,原因是图书馆的设备完善,他是图书馆的常客,并在文末透露他刚获颁图书馆阅读人气奖状,感谢图书馆多年来的借书服务。
书店和图书馆都是推广阅读的空间,爱书人逛书店,也去图书馆,我从不觉得两者有冲突,而买书绝对是个人自由。只是,值得深思的是,这读者对于阅读的价值观。借来的书终究必须归还,心房如小得只能容纳借来的书,而非收藏的书,包括自己心仪的好书,仅停留在阅读完即满足的阶段,显然对这读者来说,阅读过的文字,犹如沙滩的脚印般稍纵即逝,那么对阅读的追求更不言而喻了。
很明显的,与图书馆的区别是,书店是盈利机构,盈亏自负。我偶尔在书店遇见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书店的同业人,买书之余,自然亲切地聊起做书人的苦与乐。各地书店求存变化,乃是常理,除了选书、卖书、办活动、办主题书展、经营各种社媒,如今纷纷卖咖啡、文创、办展览,做播客等,十八般武艺在手,为的仅是维持开销,努力地守护书店。谈到最开心的事,就是读者选中书架上的书;最贴心的回馈莫过于,这里的选书,可在别的书店找不到。临走前,总不忘为彼此打气,或许,此刻能为坚信的志业付出,再困难也甘之如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