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食谱书里有一道“扬州锅巴”,不知道什么味道,想着想着,记起几个星期前才遇到的一道食品。在楼下咖啡店和朋友聊完天,起身让位给印族青年,他捧着一盘像杂炒的食物,没见过,多嘴问了一下。他说了个名字,说是roti prata撕成小块,和配料一锅炒出来的。没记得名字。过几天在另一个地方新开的印族食摊看到照片,原来叫kothu prata。它可以加不同配料,炒鸡肉炒蔬菜炒鸡蛋,甚至加咖喱汁。我还没尝过这新口味。
说回扬州锅巴,在《谭锐佳菜谱》里读到,虾仁、蘑菇、青豆、洋葱、番茄和鸡蛋炒好,稍微勾芡,盛起;把锅巴捏成小块,炸至酥脆,装盘,炒好的虾仁蔬菜连汁浇淋在锅巴上。这道菜也没见过。
它很有身世,是扬州炒饭的前身。扬州炒饭和扬州没关系,就如星洲炒米粉并非源自星洲。清末年间,广州一家淮扬菜馆里的师傅,用虾仁、叉烧和海参做了一道“扬州锅巴”,有人抄去,改成扬州炒饭,一时风行。后来扬州炒饭不只海参没了,食材越来越贵,配料也阳春了。扬州锅巴青出于蓝,已经罕见,网上搜索出来的是一种叫扬州锅巴的米饼零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