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列车上的“优先座”,本意为体恤老弱,但落实后各方解读不同,它渐渐成了一头怪兽,冷不防会引爆潜伏人们心湖的不悦。我乘搭地铁,人多时见年轻人宁可站立,让优先座空着,不免好奇而臆想,觉得它裹着复杂的社会心理。

近日读台湾电子报,得知地铁列车上的“博爱座”一周内发生两起冲突,让位问题瞬间成了媒体的热点谈资。年轻人该否让座的纠纷,所引爆的负面情绪已经积累多时,活生生应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老话。这两起纠葛,其一是某上班族搭地铁归家,坐在博爱座时,有大爷抖动食指数落她的不是,语气咄咄逼人。面对语言袭击,姑娘没起身让位,引来另一老者介入参骂,口水炮弹轮番炸,女子不堪受辱,抓狂,以头撞柱,流血受伤。

几天后,一名男性青年因身体不适而坐上博爱座,有古稀老翁不满他占座而发飙。两造爆发口角,最终老汉动手打人,犯了众怒,数青年男女趋前,齐声怒斥动武者。各路媒体为此多方采访路人,搭配棚内名嘴分毫析厘,一时间拔高了事件的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