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的秋天,我带着一些欧洲友人在新加坡、上海等地品尝中餐,无论是朴素但鲜甜的汤面还是五花八门的广式点心,无论是街边的玲珑小铺还是环境优雅的高档餐饮,国际友人开启他们的中式味蕾之旅,个个对中餐着了魔,欲罢不能!后来他们常来亚洲旅游的一个重点便是打卡中华料理。只会吃色拉牛排?据我观察,西方人对中餐的热爱几乎可以用欣喜若狂来形容!
而多年以来,欧美的中餐却始终差强人意,规模停留在家庭作坊,食物的档次店面的装修和同样走出去的日本料理差距甚大!有些品相还不错的餐馆经营时间不长久,未能落地成功!不过,中华料理博大精深,派系分明,无论对食材选择,员工要求还是冷链运输季节储存都是连环细节,出海谈何容易!
说起来,中餐出海的历史也不短。明末到清末的历史转折期,普通百姓以及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为了寻求生计和更安全的生活环境,纷纷移居海外。随着这波移民潮,中餐美食虽然小打小闹,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开始在海外传播。而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推进,中国国门逐渐向世界敞开,以全聚德,东来顺等为代表的国营企业开始走出国境,探索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