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的牛车水不是个居住安全的地方。

那个年代,大部分来自广东珠三角地区的移民,由于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相同,都选择聚居在牛车水一带,这里人烟稠密,除了恶劣卫生环境外,他们最大的问题是住屋。居民所居住的,很多是已有数十年屋龄的两三层楼店铺排屋。新加坡早期殖民地政府没有为居民提供公共住屋。虽然早在1927年殖民地政府成立了改良信托局(Singapore Improvement Trust,下文简称SIT)负责城市建设,但是SIT大部分工作是着重屋宇修葺。

迟至1947年,日本统治结束后两年,SIT才开始兴建公共住屋,可惜还是不受居民青睐。他们不愿意搬出离牛车水较远的地方,认为交通不方便,上巴刹并不是就在楼下附近买菜那么简单,而且包罗万有一站式超级市场还没有问世!直到1960年,民选政府成立建屋发展局(Housing and Development Board ,简称HDB)后,居民才逐渐接受搬离“老巢”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