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帆船小将墨士廉的家庭教育成为我近期的关注点。墨士廉的父母在巴黎奥运会开幕之前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母亲丁慧卿在视频结束前提到,新加坡社会注重经济绩效和学术上的追求,或许可开始接受不一样的人有不一样的发展,父母也要给孩子信心,最难忘她说:“我们家很喜欢说‘We’ve got you’(有我们在呢)。”
最近在英语网媒的社交媒体上,看到墨士廉的瑞士籍父亲瓦伦丁·梅德(Valentin Maeder)分享教育贴士的短视频。他幽默地说:“我的建议是,不要听取任何建议,包括我现在说的这个。”他认为每个孩子都不同,家长听信和接纳他人的教育建议,麻烦往往从此开始。
他的话,让我想起教师朋友告诉我的故事。妈妈A在孩子进小学之前,施的是快乐教育,但孩子升小一后,A跟其他家长的交流变多,看到别人管孩子的成绩管得很严,替孩子安排许多校外课程后,觉得自己似乎为孩子做得不够多,为了不落人后,在教育方面严格和严谨起来。朋友说,A“被卷进”恐怖家长的模式后,孩子变得不太快乐和叛逆,成绩不升反降,结果适得其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