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过一篇文章说童年住过的里峇峇里律,很自然用了“律”字。过去“road”的音译有用“路”也有“律”,以广东话、潮州话、福建话念,“律”与英文发音天衣无缝。不过潘醒农在1950年代就提出,“律”纯为音译“实属未妥”,应该译为“路”,以“国音为准,音义始皆切合”。有些“律”为什么继续坚守就不得而知。何时改成“路”也不记得,1970年本地街名经过一次标准化,或许是那时候。总之它原来是里峇峇里律。
侠客小说《侠隐》的场景是1936年的北京,书中的名称是北平。作者张北海说,“这里的北京,不是今天的北京。这里的北京,是没有多久以前,古都改称北平那个时代的昨日北京。”侠客李天然从美国回到北平报仇,多年前师父一家惨遭灭门,凶手是勾结日本人的大师兄。当时他重伤几乎丧命,幸亏被美国医生救了,送出国疗伤留学。国民政府北伐后,1928年迁都南京,北京改名北平,直到1937年被日军占领才又称为北京。故事铺展在日军进城前的一年,所以那是北平,登场人物有抗日分子、特务、日军、汉奸、黑帮老大、外国记者、老百姓。李天然为寻凶深入胡同巷陌,读者跟随他重走了旧日京城。
张北海1936年生于北京,1949年迁居台北,1962年到美国留学,1972年定居纽约,写的是记忆中的老北京。家中有几百本关于老北京的书,好些是还没打算写小说前就买下的,说是想了解他的出生年代和出生之地。他有一本《旧都文物略》的影印本,这书1935年由北平市政府编撰,通过许多照片配上文字介绍旧都风貌,其中有十几幅分区街道图,但是各图比例不一,他找专人拼凑成一张1935年北平内外城的大地图,写作时凭着记忆又参考地图,让李天然在一个“真实”的城里游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