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十岁时送出的礼金,多数是朋友圈的嫁娶和子孙满月的红包。45岁后,份子钱渐渐变成慰问和帛金。“又一次在吊唁簿子上签了名”,在回家的途中我如此想着。
但婚礼与丧礼的区别,就仅仅是祝贺和悲伤而已吗? 固然后者是一个有形体的生命的休止,留下活着的人继续追忆无限。对我而言,两者都诉说着生命的故事;前者让我们憧憬未来,后者让我们想象若有死者的参与,将会是个怎样的未来。
传统华人信仰和习俗中,有人持守这 “等红不等白”的原则。在路上遇上婚车时,就慢下来让对方先行。这不光是对新人的尊重,更是盼望自己也染到些许喜气。反之,若遇上丧葬队伍,就旋即避开;不与丧队同行除了也是对亡者家属的尊重,更多是要避免沾到任何的不吉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