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加坡语境来说,不少中文系或老华校生都会抱怨现代的(中文系)年轻人,语文底子偏弱,古文和诗词更是一塌糊涂。身在出版社的我,则是认为让年轻编辑处理轻文学和工具书,他们倒是得心应手;但若遇到语文功底极好的作家,他们不免会慌张,得不断地查找字典和语境等。不过与其抱怨他们底子弱,我想我必须制造机会,让年轻编辑能接触到文字和古文的美。(有点“教魂”上身!)

所以,总是时不时抓出零碎的时间来聊,从《诗经》《楚辞》聊到诸子百家,再聊到唐诗宋词元杂剧等,希望他们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抓到一些“古典美”,若在其中能顺道帮他们“解惑”那便是我最大的回报。身为编辑,能抓出现代汉语的错字是基本(还且不论简繁),能了解现代文学的结构与写作手法是常态,但能体会整体汉语或华文里细节中的神韵、节奏,乃至能产生隔代的“共情”与跨时代的“人性母题”(例如情爱、战争、死亡等),那才能算是真正地“读”了。

但这对日日看着英文与现代科技的年轻一代来说,仍是有距离的,而且也缺乏实际应用的机会,也太难为他们了——所以真的要做就必须“刻意”,甚至是有点“新意”与“心意”才行。例如先介绍时代背景,讲解刻板印象与大众的误解,抑或是作家轶闻趣事;偶尔还得在会议室的白板上让他们随时抄写两句等,更夸张的是在显眼处用一些诗词来“搞怪”——比如说,在转身处贴上小便条,“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来提醒他们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