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岛国西南部有四十多年历史的老社区。地属人气地段,这些年搬走了一些人,住进了一些人。2023年建好的时髦商场以庭院格局设计和欢迎毛孩儿为号召,为老社区注入了时尚的时代气息。不过,新衣哪有旧衣好,老社区小贩中心的街坊价才是小日子过得好不好的硬指标。
二三十年前,全岛东西南北逛一圈,走马看花印象觉得组屋设计、街道树木大同小异。有些成长需要时间推进,所谓文化底蕴更讲究时间酿造,建国半个多世纪,现在岛国的邻里区,何止东南西北,西南东北经过时间淘洗,几代居民加加减减,都长出各自的模样——你问新加坡东边和西边很不一样吗?我会说,不只,光是西边的市镇,以小贩中心为坐标,每个各有特色。
近月分身乏术,少在家里做饭,踩着上午早餐尖峰时间之后,午餐繁忙时间未到的空隙,到住家附近的小贩中心觅食。不巧《早报周刊》栏目《邻里寻味》这数月介绍的熟食中心有几个是住家步行不到半小时的距离。老街坊如我,每每看到这些关于住家附近的美食情报,心情复杂——小贩辛劳的成果、价廉物美的平民美食,与更多人分享,并透过报纸报道留下历史记录、集体回忆,老街坊深感脸上有光,但怕输心理兼忧患意识发作时,会想:排队人龙会不会变得更长?人多了,这些手作美食味道会不会因为忙不过来而变样走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