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回重读郁达夫的南洋随笔,留意到两篇谈华语话剧的文章,于是上网到图书馆的旧报资料库(NewspaperSG)里去看看:战前的马华剧场会是怎样的状态?当年郁氏为何要连写两文来谈论这个话题?
1939年11月下旬,新世界游艺场日光园戏院一连数天上演话剧《活地狱》,演出结束后的一段日子里,本地华文报章上的负面评语挺多,主要集中在舞台设计、灯光设备上。这是一出“救亡剧”,说的是日军占领下华北农民的苦况,由成立不久的新加坡实验小剧场呈献。
过了几天,郁达夫在自己主编的《星洲日报·晨星》副刊上,发表了《杂谈两则》一文,也谈到自己观看这场演出的感想。不过跟其他人不同的是,郁达夫的文章是为这次演出叫好。在他看来,一来日光园的舞台“不是专为演话剧而设”(武汉合唱团曾在日光园演出),二来演出的剧团是新近成立的小剧团,既“没有大资本”,也“没有长历史”。这样的小剧团上演这样的剧目,演员们主角和配角都演得很好,他“已经是12分的满足……,只觉得瑜多于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