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前,见言论版《本地华人学子与中文系的距离》一文,颇有感触。多年来,“华文”一直是许多国人的忧虑、气愤、惋惜、疲倦和无力感,但也有认为现在看到了无限的潜能与商机者等。

新加坡“华文”的情况,从英殖民地起,一直到独立建国都处于“艰难”,难在新加坡作为多元语言(乃至华族方言)、种族、宗教,以及身份认同等,不能顾此失彼。除此之外,语言也关乎政治、经济,以及情感。然现实是,新加坡人生活里,能在公共场域里触及华文的机会并不多,口语如是,书面语更甚。

本地喜欢华文的学子,在面临“华文”逐渐退出作为生活语言的处境里,这样的“喜欢”会有些尴尬,而自身也可能在大群体里变成“异类”,孤身作战。或许我的亲身经历已经是20年前的过去式,而喜欢华文的零零后有自己的处理方式,但当年同学们的嘲讽与不解言犹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