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下生活的大姑和二姑又互相不说话了,过去的几十年里,这已经不知是第几回了。每次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可动静搞得挺大,如这回一样,二姑气得逢人就说,大姑没信用,说话不算话。大姑呢,自然是时时申辩自己委屈被冤枉。其实,这次的事由也很简单:两人本来约好一起上市场去“抓小鸡”。当地土话“抓小鸡”就是到市场买小鸡仔,回家自己养,等到过年就可以吃了。

结伴去不仅相互有个照应,还可以参谋挑品质好的鸡仔。问题就出在她们总约不到一起去的时间。二姑做家务利索,地里活儿也是一把好手,一年到头,永远是村里最早起床忙碌的。那几垄地里的应节菜蔬,每每是她骄傲的本钱。大姑叫了几次都说没空,刚巧有天大姑父要上市集办事,于是夫妻两人就一起把小鸡“抓”了回来。

二姑后来自己去集上,就真没挑到好的,于是埋怨大姑不守信,还说为什么不顺便给她带几只。可大姑说,那天手里买的东西太多,又是坐大姑夫的摩托车,带不了。就为这事,电话打到了新加坡,做晚辈的我们自然是左右活稀泥(编按:指调解矛盾),肯定和以往一样,没多久便会烟消云散。果然,两个星期后,二姑美国留学的大儿子放假回家,两家人又是亲亲热热聚餐了。这回打来的还是视频电话,大家抢着说话,其乐融融。